當前各地產業轉型效果明顯,產業結構從“一業獨大”向三次產業協調的方向不斷優化,各種接續替代產業涌現的同時,創新驅動的特征也逐漸清晰,經濟增長中的新業態增量正在加速趕超傳統產業存量
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正處在“學走路還站不穩”的關鍵階段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2008年以來,國務院分三批公布了69個資源枯竭城市(縣、區)名單。多年來,各地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持續探索產業轉型路徑!恫t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黑吉皖贛豫桂粵寧8省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采訪調研中發現,當前,各地產業轉型效果明顯,產業結構從“一業獨大”向三次產業協調的方向不斷優化,各種接續替代產業涌現的同時,創新驅動的特征也逐漸清晰,經濟增長中的新業態增量正在加速趕超傳統產業存量。
隨著2021年《“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下一步產業轉型方向更加明朗,特別是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也進入關鍵期。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沙湖古鎮的花海 (2019 年 9 月 24 日攝)。這片占地 300 畝的“花!痹浭躯}堿地和垃圾場,經生態修復后成為市民與游客休閑游憩的新去處 陶明攝 / 本刊
產業結構:從“一業獨大”轉向三次產業協調
中原油田總部所在地河南濮陽是典型的油氣資源型城市,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2020年,油氣采掘業增加值僅占濮陽全市生產總值的3.7%,中原油田對市本級稅收貢獻率從最高時的44.7%降至2020年的6.7%,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則由2011年的13.8∶67.4∶18.8,變為14.5∶35.4∶50.1。
濮陽市發改委主任馬世國說,經過多年“換擋”,濮陽油氣采掘業“一業獨大”的局面已有很大改觀,形成了以化工、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為主導,現代家居、羽絨及制品、生物降解材料為特色的“三大三!碑a業體系。
結構優化在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也很明顯。自2009年被列入資源枯竭城市以來,“兩淮煤田”之一的安徽淮北市堅定不移以產業轉型推動城市轉型,累計去煤炭產能近千萬噸!皬呢斦杖胫笜藖砜,煤炭行業最高時期提供了淮北60%的財政收入,2011年,煤炭行業的財政貢獻率依然達到52%。但2021年,煤炭行業的財政貢獻率已降至16.2%!卑不栈幢笔胸斦指本珠L徐本立說。
不少基層干部提出,未來國家與省級可繼續加大傾斜力度,爭取每年為資源枯竭城市落戶1~2個大型企業,爭取能夠用3~5年時間,打造更多特色鮮明、主業突出、三產協調的產業基地。
黑龍江省鶴崗市發改委主任劉雷說,不少資源枯竭型城市仍有豐富的石墨、水、電等資源,環境承載力強,具備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優勢。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需進一步延伸資源型產業鏈條,細化專項政策,降低地區要素成本,形成比較優勢,吸引企業投資。
淮北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安巖認為,繼續優化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產業結構,需要繼續鞏固產業協調發展所需的要素保障,未來可考慮在能耗指標置換、產業項目扶持資金上浮、“人才飛地”等方面,用政策手段將資源枯竭型城市打造為產業“特區”,引導更多企業進入。
發展動能:從資源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廣東省韶關市地處粵湘贛交界,上世紀60年代開始布局了大批工礦企業,曾被譽為“華南重工業基地”,2011年被列入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
“近兩年韶關加快轉型升級,地區生產總值兩年平均增長5.8%,高于全國、廣東兩年平均增幅,先后入選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和全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鄙仃P市發展和改革局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科科長鐘小明說。
韶關市國有大型鋼鐵企業韶鋼松山融入中國寶武后,建成了以經營管控系統為核心,經營決策系統為大腦的數據管理架構,拓展三大動態管控系統(鐵區動態管控、物流動態管控、能源環保動態管控)應用,形成物質流、能源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五位一體”的數字化韶鋼。2021年主業人均產鋼1381噸,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推動發展方式從資源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不少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的重要路徑。各地不僅在原有產業鏈上加強創新,還在努力開辟新賽道。
例如,江西新余市制定出臺了《支持新鋼跨越式發展30條措施》,以“穩鐵、保鋼、促材”為思路,延伸鋼鐵產業鏈,新鋼公司成功開發60余個高附加值新產品,高端產品比例達65.92%。
從燃料到原料,不少煤炭資源型城市將煤化工產業作為產業鏈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在累計去煤炭產能近千萬噸的淮北市,當地抓住煤化工產業發展機遇,持續推動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設。2021年,基地規上企業23家、外資企業4家,實現總產值260億元、稅收5.4億元。
積蓄產業創新能力的后勁,離不開科技研發的源頭“活水”。劉雷等人坦言,雖然創新能力進步明顯,但資源枯竭型城市受地理位置、經濟水平、政策支持等因素制約,科研能力仍較弱。一方面,國家和省級可以匹配專項研發資金,支持企業搭建科研平臺;另一方面,應鼓勵國內高校院所與資源枯竭型城市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推動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經濟增長:從擴張存量轉向培育增量
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食品醫藥等新興產業,數字經濟、“夜經濟”、生態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等新經濟業態……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一個個新業態、新增長點正在孕育。
寧夏石嘴山市“一五”時期就成為我國十大煤炭工業基地,2008年被列入全國首批資源枯竭經濟轉型試點城市。過去五年,石嘴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達28%,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4.3%。
石嘴山市委書記王剛說,依托現有優勢產業、遵循產業升級規律轉型,既要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也要讓新產業不斷結碩果。目前,石嘴山培育形成了清潔能源、稀有金屬、碳基及電池新材料新興產業集群,以及“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拉棒、切片、制片—光伏組件—光伏發電”等10多條產業鏈條。
資源枯竭型城市普遍承擔著大量生態修復任務。在吉林白山市,隨著2015年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長白林海間轟鳴了數十年的電鋸聲消失了。此后,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中國十大生態屏障之一,白山市開始森林保護、林下產業、生態旅游多管齊下的“綠色轉型”。告別煤、林、鐵“老三樣”,以綠色食品、醫藥健康、旅游、礦產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新五樣”目前占白山GDP和財政收入比重已達62.1%和55.2%。
在2009年3月被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的廣西合山市,百年煤炭開采留下的遺跡正在成為工業旅游與生態旅游融合點。合山市副市長李本介紹說,2020年12月,廣西合山虎鷹工業旅游景區被確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成功引進廣西中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廣西合山煤田隱伏地熱綜合開發與溫泉康養小鎮建設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接待旅客6萬~12萬人次,預計綜合收入1.6億元,可提供200~500個就業崗位。 (采寫記者:馬姝瑞 詹奕嘉 王君寶 姚湜 李美娟 于瑤 馮大鵬 農冠斌)■ |